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0608課程摘錄(三)翁文信、Salah-D 老師「國產動畫「夢見」的漫畫行銷─靜與動的對話」

時間:6月08日 pm3:20~5:00                    
主題:漫畫新價值再創造
講師:翁文信‧Salan.D「國產動畫「夢見」的漫畫行銷─靜與動的對話」

翁文信、Salah-D老師上課實況摘錄



翁文信老師的講座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台灣動畫產業,接著談台灣第一部2D結合3D的本土出產動畫電影──《夢見》,最後則是一些行銷以及之後宣傳的活動規劃。


台灣的動畫電影環境

台灣動畫產業和漫畫產業的發展開頭,大部分自由品牌公司幫國外自由品牌的動畫代工,技術成熟後才發展自己的產業。

《夢見》這部動畫電影花了五千萬的成本,這是因為在台灣的人力資本較高,大部分台灣影片製作也都不完全在台灣製作,也是因為成本考量。接著老師稍微提到國外的動畫特色,例如日本動畫在氣氛營造上特別好;而迪士尼在人物方面的人物造型特別好。台灣在造型和美術風格上偏向迪士尼。不過和國外相比,台灣的動畫和漫畫界是兩個不太接觸的領域。

國產動畫的里程碑《夢見》

接著老師開始介紹夢見這部國產動畫,分別從角色介紹、故事大綱以及主題設定三個部分來說明。

在角色部分,老師分別介紹了擁有進入夢世界能力的女主角Mida、擁有預知夢能力的少女蘇希萌、人工智慧程式莫飛,以及與Mida在夢世界中組成樂團的組員們。

《夢見》的故事主要有三條主軸。

故事首先從蘇希萌與Mida的相遇開始。預知到恐怖事件的希萌被調查局當成恐怖份子,直到Mida進入他的夢境才解除嫌疑。藉由Mida的鼓舞,希萌明白到每個人都有選擇未來的權利,開始勇敢面對自己的預知夢。

接著Mida在夢療過程中,遇見和她一樣可以進入別人夢境的人工智慧程式──莫飛。由秘密實驗室創造出來的莫飛,原本的工作是要藉由夢境催眠、操控人們,不過和Mida的相處中認知到自由意志的可貴,背叛了實驗室。


秘密實驗室發現Mida的能力,綁架了在現實生活中是名身心障礙者的Mida,希望藉由Mida在夢中的演唱會,用歌聲吸引並聚集人們到Mida的夢境中。而此時預知到危機的希萌連同Mida的同伴去解救Mida,莫飛卻在過程中不幸死去,Mida在悲痛中激發了潛能,歌聲穿透夢境與真實世界,下半身也恢復了知覺。

《夢見》這部電影有五個主題特色:
1.萬物相連、情感豐富的夢世界
2.虛擬樂團的奇幻表演
3.Mida與莫飛的虛擬戀情
4.第二女主角蘇希萌的成長突破
5.莫飛自我覺醒與對人們自我意志的尊重

《夢見》也是台灣第一部全程在台製作,結合2D與3D美術的動畫電影。在編劇的部分,由於內容有夢世界和真實世界的轉換,在畫面上就以2D和3D的方式來呈現。

行銷《夢見》 多元新選擇

老師先提到在行銷前,要先定位這部電影的分類。「有時候你做完一部片子之後,你覺得這是一部愛情電影;但是搞不好你找一堆人看完之後,他覺得這是給男生看的,像是動作片。有沒有可能?真的有可能。」

所以電影在製作完之後,都會找焦點團體來確定它的類型。電影的類型會決定這部片的族群,從族群決定行銷話題、海報以及預告片。以《夢見》來說還沒有進行定檢,而是以毛片找焦點團體,以及找行銷顧問來看,來決定它的定位,並延伸到之後海報、預告片,以及之後的行銷合作,例如置入性行銷等。

而《夢見》除了剛才提到的那些行銷方式,還有以跨界的方式來招攬更多的觀眾,分別從動畫界、漫畫界、音樂界以及文創相關來著手。包括2D、3D動畫繪圖、電影配樂的演奏及浮空投影、發行漫畫單行本、年度展覽活動、公開發表會,唱片、小說、文創商品設計活動,以及拍攝夢見產銷過程之紀錄片等等。

老師說,周邊商品賣得好的幾乎是可愛的人物,寫實的人物本身除非變成偶像,否則周邊效益並不高。結合多種跨領域合作方式,創造動漫產業的新價值。

漫畫腳本的創造力

接著由漫畫編劇老師進行一些心得分享。

老師說,《夢見》中心主旨讓她產生很多想法:很多人在現實世界裡面受到壓力,所以把夢想放棄丟掉或是藏起來,但是,真正的夢想像是一顆火種,如果不去處理的話會一直悶著,這樣子的夢想被悶住的話可能會反撲然後影響人生。在《夢見》中的角色可以進到夢世界跟自己的潛意識對話,重新找回自己的夢想,重新找回勇氣,然後在現實世界裡繼續努力。

關於腳本的方面,老師說《夢見》有很多故事可以切,一開始要找哪個重點來、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哪裡,都是要思考的方向。接著老師畫了時間軸來說明動畫、漫畫的時間關係。由於漫畫會比電影先上市,因此還要考慮連載的關係來安排,在劇情上,漫畫像是動畫的前傳。在討論過後決定漫畫的故事主線就是Mida夢世界樂團成員彼此的認識。

老師也提到,由於角川漫畫的定位是中性偏少年的,這也影響主角的選擇,角色的個性、認識,以及夢療的設定等。還有一點比較困難的就是,在電影中以2D、3D的差異表達夢世界和真實世界,可是漫畫卻不行。再與老師討論過後,便以「動畫、漫畫是不同的創作」為方向,以及共同故事創作為主旨,創造《夢見》的漫畫。

老師最後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夢見》為例,由於漫畫和動畫之間互相影響,她的做法就是尊重原作、服從編輯、配合漫畫家。一開始先以想到的節奏先下去寫,場次多少、怎麼樣的場景、出現誰、由誰的畫面去看這個世界,由漫畫家經過吸收消化還有壓縮去進行轉換。

老師說,創作劇本像是一個藍圖,房子周圍的地勢、環境條件等,漫畫家就像建築公司,藍圖不可能百分之百呈現,會因為外在元素有所調整。

用漫畫創造《夢見》新價值

《夢見》大約是去年12月開始進行,Salah.D老師一開始以小說、電影與漫畫其中的差異點和相似點開場。主要有兩個難題,第一個是主角的成長,由於電影裡面已經成長了,那漫畫要怎麼樣詮釋初始能力的狀態?另一個難題就是角色性格的呈現,因為在設定中Mida以及樂團成員都是身心障礙者,個性也比較安靜。Salah.D老師以福音戰士的碇真嗣為例:「這部作品就像是……碇真嗣對碇真嗣還有碇真嗣,主角的個性?悶。Mida的個性?悶。他們的衝擊點在?悶。於是就會把角色個性強烈一點,不然沒辦法演。」

Salah.D老師說,漫畫的動作角度像是電影裡面有很多角度,但是在小說裡面不會有角度這個東西,所以在漫畫裡要怎麼樣呈現有魄力的角色就是漫畫家要去考慮的事情。在音樂的部分,因為《夢見》是音樂漫畫,她的聲音、她在唱什麼樣的歌?是抒情或是搖滾?這也是畫漫畫中的困難點。需要去想像Mida唱的歌。而在電影裡面夢世界和真實世界會從2D變成3D,在漫畫裡則以換服裝表示。歌聲的戰鬥的部分,則是透過歌聲轉換成物質化來攻擊。

Salah.D老師最後總結,漫畫好看就是有些意外,一些讀者想不到的東西,這樣漫畫會比較精彩。

-----

接下來是和學員間的問答時間

Q:請問老師,您剛剛提到電影票房收益很困難,寫實人物又不容易出周邊,那請問這一步您打算怎麼解決?
A:老師:有一部作品叫「練習曲」,單車環島日誌。導演是有一次在拍廣告片時在海邊遇到大學生在環島,那時候天氣很熱,很辛苦,導演問他們為什麼。然後大學生說出了導演之後拍片的主旨『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再做了。』
我只能這樣講:有些事情你現在做了以後你也不敢再做了。

票房部分,在北部部分有明確的數字,大部分的票房是以台北乘以二或三,如果是本土性強的中南部票房比較高,就可能乘以三。不期望票房回收是很現實的事情。只不過做這件事情,他能夠證明那個夢就算是個噩夢你還是可以把它做完的。

Q:請問關於電影的資金的籌募,是怎麼樣進行的?
A:老師:一千四百萬是補助,八百萬是民間投資,其他就是我丈母娘的房子和我姊的房子去抵押,真的是這樣子。有些贊助上去會需要列台灣歷屆動畫電影的票房紀錄,原本有意願的可能呈報上去就不行了。

Q:三位是原作、腳本和漫畫,腳本和漫畫家兩位是怎麼溝通的?腳本是圖畫還是文字的方式提供給漫畫家,有沒有意見衝突的部分?
A:Salah.D老師:我覺得見面討論比較實在,線上討論總是會有誤判,至於衝突則多少皆會有。
老師:之前也提到,合作需要有磨合期,需要時間去溝通。依據我原先的劇本,由漫畫家轉變為圖像,之後討論,下一回的劇本再去調整,其實是比較被動的。
Salah.D老師:原力誌出版第一回的時候,就開檢討會議,哪裡要修改修正?怎麼做會更好?或是我們兩方都覺得不錯的劇情,可是讀者覺得沒有很好,那之後要怎麼改進?大概是這樣的情況。

Q:腳本是文字的形式嗎?
A:老師:以文字腳本為主,有兩種格式。第一種是三角形寫完動作之後再寫對白的那種,還有一種是偏向於拍攝腳本,對白框是在這畫面誰做什麼動作。自己是看漫畫家習慣,配合提供上手比較快的劇本去寫。

Q:請問老師有在上nikoniko或是日本正在上映的動畫嗎?像是《進擊的巨人》之類的?
A:老師:你剛剛說什麼我怎麼聽不懂?
Salah.D老師:他已經給你答案了。

Q:有一部動畫也是結合2D跟3D,有12個女主角,是從遊戲改編成動畫的,您說這部片是第一部台灣2D結合3D的影片,是不是會造成很多漫迷一些誤會?
A:老師:有些訊息上有錯誤,感謝你跟我講,之後會去做一些修正,因為有些東西可能有我不知道。我在全片中的角色一個是編劇,另外一個是製片,有很多東西到這個階段不容易去處理,是前置就要處理好的。那只能說有哪些優點,諒解那些缺點,然後有機會做下一部再去改進。

Q:《夢見》相關的消息在一些漫畫圈好像還不知道這部作品的存在,請問目前的行銷方式,是不是有哪些步數還沒出?
A:老師:在行銷部分動畫電影的族群和一般電影的族群不完全一致,它有一定的特殊性。《夢見》是從11月到推6個月去做行銷,目前包括FB成立粉絲專頁,透過合作方式去行銷,行銷模式有一大塊會放在網路跟動漫、FB、製造話題的部分就是以夢境這部分,例如分享夢、談夢想這樣的活動。由於經費預算問題,之後陸陸續續會出來。

Q:老師是文學出身,為什麼想要以動漫畫來表現作品?
A:老師:有兩個關鍵,第一是到溫世仁先生的工作室當主編,之後自己出來創業,這之間慢慢接觸到多媒體。第二是自己一開始做電視動畫,可是給小朋友看得不夠深、不夠廣,所以希望有寫給大人看的劇本,所以才有《夢見》這個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