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0608課程摘錄(一)涂銘宏 老師「大音希聲:漫畫表現與感情符號」

時間:6月8日 am 9:00~12:00          
主題:漫畫新價值再創造
講師:涂銘宏「大音希聲:漫畫表現與感情符號」

          涂銘宏老師上課實況摘錄:


涂銘宏老師告訴大家,真正有力的音樂是沒有聲音的,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也就是大音希聲。而漫畫如何無聲勝有聲?漫畫是個靜止不動、沒有聲音的東西,理應很無聊,為什麼大家會這麼有興趣?

其實漫畫在視覺上是非常複雜的東西。不像電影只有一個框,它有很多框,框裡面很多元素一直在牽動,老師稱為「多層的綜合體」。這是跟一般電影或動畫不一樣的地方。


視覺與思考創造

漫畫作為視覺媒介,很常被批評成沒有營養、跟流行娛樂沒兩樣的東西,在流行或文化裡常被攻擊。只有畫風,裡面空無一物。但縫合理論強調漫畫的特質是讀者需要主動介入。它不會動,所以所有動作都在文字裡,它都是一格一格,連續性比較低,那為什麼看運動漫畫會覺得熱血?漫畫讀者必須主動把這些畫面串在一起,要看多快就多快,要多久就多久,讀者是很主動的、有餘裕的。讀者要看多久,怎樣串起關係,覺得哪裡最重要,都是自己決定。讀者抓住主動權,讓畫面從眼前流過。

在漫畫裡讀者主動組織畫面、想像動作、連接畫框裡的元素的組合,而且有多重觀看的可能。每個人看的動線都不一樣,重點也不一樣,漫畫是個非常民主的媒介。簡單來講縫合就是這回事,漫畫是個開放性的文本,A跟B的關係自己決定。畫框間的關係以及畫框裡的元素之間的衝突,都在讀者的縫合裡,讀者來決定意義。

漫畫主觀意義 縫合理論

那怎麼看漫畫的意義?簡單的定義是「連環圖像的藝術跟敘事,系列式的串聯」。講故事的方式也是照連續的邏輯。他把圖用刻意的連續方式組合在一起,造成藝術上的一種反應,或簡單的說叫做連續式的藝術。電影的連續是畫面不間斷,可是漫畫裡的連續是一格一格呈現。

四格漫畫起承轉合就很清楚,透過把四個被結凍的瞬間系列化來講一個故事。所以它只能萃取精華的瞬間,日本分析漫畫的人把他叫特權的瞬間。那所謂特權的瞬間也是畫,任何畫只有一個瞬間,漫畫同時做這個選擇,更精采的是還要把這些瞬間串在一起。所以不只讀者如何決定這些瞬間,作者如何安排格子大小、頁面重點、文字,要做很多選擇。涂老師喜歡漫畫也是這個原因,不論讀者或創作者都有很多選擇。

縫合理論中,讀者要建立畫面跟畫面的關係,也就是觀察部分、感知整體。對畫面的感覺在讀者的腦子、想像力裡。所以如何把部分變成完整的整體,或是在腦中想像畫面,這就是漫畫特殊的地方。創作者如何透過最精簡的東西達到想像力或刺激最大的爆炸,如何控制這個感覺是很重要的元素。

閱讀漫畫的六種技巧

《了解漫畫》這本書直接用漫畫的方式講解不同的縫合,它把縫合分成六種。第一個是時間,A到B到C是時間上的流逝。接著是動作到動作的連續,重點很清楚,單一場景發生的事件。不像第一種比較呆版,ABC之間的時間比較長,再來從角色到角色,他不是從動作、時間,有點像電影裡面某個分鏡,或比如說漫畫踢出致命的一球,然後會有其它角色的反應,這也是動漫常用的手法。不是只有一個事件,漫畫更酷的一點是同時讓讀者看,而且讀者就可以直接比較他們的反應,沒有時間差。

第四個從場景跳出來。前三個都在同一個時空裡,這個有相當大時間距離的跨越,例如漫畫常用的「兩年後」。重點是越往後面框跟框的距離就越遠。

第五個是從視野到視野。有點像玩某些遊戲的時候,眼睛開始到處飄移擷取不同角度的畫面,可以得到空間裡某種不同視野的感覺。所以創作者要呈現哪個部分,要讓主角看到什麼,讓讀者看到什麼,這就是選擇。

最後一種叫做無厘頭,沒有連結的連結,抓不到內在邏輯的改變。在當代藝術裡面有很多做法,比較實驗性的漫畫會有很多這樣的東西。讀者要想破頭才知道格子之間的關係,而且不同讀者會有不同讀法,這就需要讀者的功力。

多重閱讀的可能性

剛開始提到漫畫多重閱讀的可能。很簡單就是左到右、上到下,可是有時候就不是那麼自然,到最後會有很多選擇,是看完再回來還是移動就有很多空間。哪邊開始看、哪邊是重點,時間在哪裡,發生順序?有時候從左到右的邏輯就被打破了,或是變得很有問題,而且要看很久。

漫畫可以做的特點就是平行世界。在宇宙不同時空、不同地方,他們在做相似的事。美國漫畫很喜歡用框格的方式,畫城市裡不同的建築裡的人在做什麼事。比方說有花的世界,大樓某個空間的世界,有人的家裡、沒人的空間。所以讀者「一目」可是沒有「了然」,要花很多時間各個擊破。可是它在同個畫面,讀者就可以做很多串聯或想像。有時候漫畫裡面還會有微漫畫,所以讀者可以用漫畫想像整個世界,它的想像是無窮的。

不只有創意的東西,當一個漫畫家或業者,如何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作法不只送贈品,應該做更多東西,因為下載的時代,只有漫畫迷願意付錢買。要讓迷覺得,拿到這個東西有價值,下載取代不了的就是這個實體感。不是每個人都要做的這麼複雜,在行銷或畫漫畫的時候,有的人會送書卡,可是可以更高階一點,類似拼圖或鑲嵌的東西,或紙模型,在設計的時候可以做整體的考量。

漫畫的內涵與層次

剛剛說到的多重綜合體,在單一框架裡發生的事件是很複雜的,有不同的元素、界線跟拉扯。即使是文字也有三種,一種是描述性的,像是旁白、一種是浮白,像氣球的,還有擬聲字。那如何讓沒有聲音的東西產生強烈情感,靠的就是不同層次的捕捉,雖然是一個不動的畫面,卻讓你有動作的感覺。在讀者的腦中把這些元素都抓起來的時候,就感覺到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是有在動作的。

漫畫文字的不同的層次,不是只有字本身,而可以透過字在美學上、藝術上的設計達成不同的效果。漫畫裡的文字不只是語言,它可以達成某種感情式的效果,用不同的字體,不同的方式去表現出來都是不同的感覺,漫畫是一種感覺的藝術。

漫畫展現的感情很多是感情符號。對涂老師來說速度線不只是一個效果,有一個強烈爆發的感覺,這種冒汗或幾條線,真實裡面不會出現的,漫畫可以用來表現的一些符號,這些都是表達一種他現在的身心狀態。

漫畫如何反應某些歷史,漫畫會出現不同面向,是在電影、紀錄片文字史料上不同的東西。MAUS是畫猶太人在納粹統治之下的故事,他把猶太人都畫成老鼠,納粹都是貓,波蘭人是豬。這當然是諷刺而且有一些爭議,但也點出那時候的一些真實。

---

下半節的課程中,涂老師以日本音樂類漫畫為例,跟大家分享漫畫必須面對的無聲的問題。

漫畫最大的弱點就在於它沒有聲音、不會動。不過先看過漫畫、喜歡漫畫版的作品就很難喜歡真人版,這就牽扯到漫畫重要的元素。漫畫是比較想像式的,有一定的造型,可是又不像真人那麼具體,讀者看到真人版怎樣都不會滿意,是因為那個人物就活在心中。這就是看了小說或漫畫沒辦法喜歡真人版的理由,因為讀者的想像破滅。

真人版VS漫畫 不同的想像空間

交響情人夢就是一部想成為漫畫的電視劇。包括宣傳、包裝,都是模仿漫畫的作法。這個電視劇不只用誇張的方式、人物的表現方式來改編;分鏡或各方面都是反向的去模仿漫畫。很多漫畫會模仿電影的分鏡手法,或從電影的分鏡手法得到靈感。可是這部作品是電視劇學習漫畫的內容,包括畫面的調度。

涂老師覺得漫畫比較浪漫。電視強調搞笑的效果,可是漫畫有一種沉靜的氛圍。聽到音樂感動很簡單,可是沒有聽到音樂要感動,或是想看每集的發展,只用漫畫的沉靜氛圍就夠了嗎?這就是為什麼前面談到縫合理論的原因。

讀者想像的空間非常大,是因為自己投資了時間、精神想像,於是他們反而得到更大的樂趣。沒聽到的旋律更美,因為都留在想像裡。

漫畫或許要捕捉的就是一個跳過音樂本身,聲音本身所喚起的畫面。如果聲音也是喚起那個畫面,漫畫就更直接觸動那個畫面。所以感動不是音樂本身,而是那首曲子所喚醒的跟那首曲子共存的一些人事物、感情記憶。所以漫畫家要善用這種讓讀者可以去想像的空間。用畫面去喚起音樂給人的感覺,或是要傳達給讀者的感覺。

仲間意識 無限可能的創造

音樂類漫畫在日本漫畫強調「仲間」意識,就是朋友或夥伴的意思。漫畫內容會建立在「仲間」的意志,他們如何從陌生到相識,變成很好的夥伴,一起達成夢想。音樂類漫畫有一個特殊元素,除了要無聲勝有聲外,還跟某些日本漫畫主題很接近的地方就是「仲間」意識。
神祕搖滾,他用粗野的方式來呈現搖滾、甚至龐克的那種感情,必須要透過很多擬聲字,視覺上渲染式的畫法,邊緣模糊的畫法。就可以傳達搖滾的場面。他還會製造主觀的視野。古典音樂漫畫有種客觀的作法,看到不同觀眾席的反應。可是這是主觀視野的做法,好像讀者就站在那裡,看到他們的表演。這也是跟搖滾樂的性質比較配合,因為搖滾樂就是一種更直接狂放的做法。所以主觀的介入就變得比較重要。

樂壇爭霸是以古典音樂為題材的漫畫,有一般式的畫面,但又加上某些實驗性,可能是漫畫家建立風格可以做的事。他會用一種跟別人不一樣的表現手法,他用極端的角度、視野,從平舖直敘、稍微主觀的觀點到極端的角度,這個漫畫家有一些range,他的光譜比較大。作者必須要適度地穿插比較奇怪的東西,才會有一些有賣點是屬於自己的。

後涂老師以BL來講解縫合理論的例子。

BL到了極致,只要畫面就好,不需要有故事。BL是一個非常縫合的藝術,沒關係的東西可以想像成有關係,比如說桌子跟椅子。縫合的特質是,自己的想像、配對有非常大的空間。漫畫是給讀者很大想像空間的藝術,如何留白、給他們一些設定,其他的他們自己會編。設定本身就變得很重要,甚至不需要這些描述就能想像,只要一個人物的形象跟特質,就可以編成短篇。所以BL對漫畫迷或創作者都有一些具啟發性的靈感。


老師也幫大家回顧課程的一些重點。
第一個重要概念就是縫合。漫畫的片段性非常符合現在的情境。人們的生活被非常多片段性打散,對這種邏輯並沒有不熟悉的地方。可是漫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如何在這些片段裡介入關係,如何介入想像力,不管是讀者或作者,這就變成是非常重要的樂趣,而且這個東西就不像一般已經作好的電視節目、電視劇或動畫,已經是串起來做好的。片段跟片段的關係做串聯是重要的特質,就是縫合。

第二個是感情符號,不只有汗水、問號,還有整個背景設定、光線光點,跟這些東西做結合,效果必須綜合去考慮。漫畫也需要用一些明喻或隱喻,可是還是必須跟不同的層次、畫面做一些結合。感情符號應該要善用,這是漫畫最強烈、最獨特的地方。

-----
接下來是老師和學員的問答時間。

Q:希望老師可以分享看過的動漫相關展覽,給我們策展的一些建議或想法。
A:我在法國看過一個動漫展,如果只有非常簡單的畫,你就輸了。一個例子是他把人物做成立體造型,後面漫畫不同畫面的擷取跟安排,有很多設計。也許可以考慮不同的裝置,不是只有造型,我也看過很小聲的音樂,也有做很簡單的機器來展示作品,也有相框式。當然漫畫本身最吸引人是最重要的,可是你可以考慮其他層面,其他可以動的,立體的、造型的、色調上的、這些東西可以一起考慮。在策展時必須要小小打光或幹嘛,是有整體設計的東西。你的策展元素必須跟漫畫式結合的。

Q:老師的專業在德勒茲研究,那不知道德勒茲的理論是否有跟漫畫有關的部分?
A:德勒茲沒有直接處理漫畫,可是對於視覺的東西他是自己創造哲學,我在做的是如何透過德勒茲跟哲學想像漫畫。他把電影稱為動作影像跟時間性,是這個媒介最強烈的意義;那我自己把他哲學化、思想化,因為必須要有個概念。一般講得比較技術性,要把它變得思考性,那漫畫呈現的影像是什麼?我是用「多動式的意象」形容,他是一格一格,就像一個個細胞,彼此間在對話。另外我也提出瞬間式的意象,那些被凍結起來的空間是一種多孔式的配置,漫畫對我來說是這樣的藝術。

另外做德勒茲有BL裡面情慾的問題,就是一個妄想的問題,德勒茲把妄想看得很正面,最重要的關鍵字就是「沒有關係的關係」,這對我來說是BL在德勒茲研究上很有意思的點。因為BL就是在沒有關係的東西間找關係。

Q有關「敘述是一種漱石式的科學怪人」是什麼意思?第二個是想請教法國的漫畫風格跟藝術型態,另外前陣子法國漫畫節好像有台灣館的一些資料,老師知道的話是不是能跟我們分享?
A法國安古蘭漫畫節有一位林莉菁,她畫了跟台灣有關的東西,得到法國高中生的高中讀者文學獎。我覺得要在國外成功的話,歐洲的市場很不一樣,他講究創意和激進性。我們的漫畫非常幻想,我們的品味保守或受日本影響太深。他們也很迷自己的漫畫,可是還是要有一些自己的東西。包括政治上,你要非常直接敢言,台灣尤其是流行文化跟藝術上會避免政治或激進的想法。

法國諷刺的東西很多,他們從19世紀開始就有,他們的畫家也畫漫畫,雖然不是我們想像的漫畫,是卡通式的東西。但是他們還是強調極端個人意識的觀點,很有想法,畫風跟別人很不一樣。可是台灣的想法停留在代溝的階段,我們只要做出有點像日本漫畫的東西,有一定的市場就好。想做一個商業的漫畫家沒有什麼不好,可是如果你想到其他市場,反而要很突出自己的聲音、各方面的見解。所以林莉菁的東西會得到迴響,因為法國很注重一些被壓迫的少數民族、或少數文化的觀點。如果我們做台灣歷史或殖民性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是有賣點的,他們人文關懷的色彩很強烈。歐美的市場,種族、性別、階級就變得很重要,在台灣跟日本就非常模糊。

敘述是一種漱石式的科學怪人,是跟我寫過的論文有關係,直接講就是,我把夏目漱石的《心》,跟榎本佳利子的《心鏡》做比較。那為什麼是科學怪人呢?男性結盟這件事在西方文學變成很奇怪的點。夏目漱石跟科學怪人那本小說就有一些關係。敘事的人都是男性,雖然是基本異性戀的劇本,可是敘事者或親近的都是男性,這件事就非常BL。那科學怪人的怪物性,或是很奇怪的男性跟男性的情誼裡面,在心鏡裡又把它更具體化。如果你看過科學怪人的小說,你就會知道它的異曲同工之妙。一樣是三個男人的故事,在BL上就有很多想像。況且一個是過去或死掉的,裡面就有很多層次可以開展。

Q:動漫研究在近年有較多的研究。通常會研究BL的都以女孩子為主,很少看到男性,還是教授等級的老師對BL有這麼深刻的了解(笑)想問老師為什麼會對BL漫畫這種敘事主題這麼有興趣,而且這麼純潔的看待它?
A:我結婚了有小孩(眾笑),如果你們在想像我的性向的話,是很普通的。我很喜歡漫畫裡面的幻想跟妄想,對我來說BL有趣的點在於「你是異性戀,你卻去看同性戀的東西」這件事。通常異性戀會看異性戀的東西,可是女性會對男性情慾式的東西那麼有興趣,這個落差或錯位對我來說很有趣。可能跟德勒茲有關,真實跟虛擬、真實跟幻想間的東西,又是另一種樂趣。

BL的幻想跟一般男性想像女同性戀的幻想又不一樣。男性對女同志的想法是參與式的,可是女性對BL並沒有自己要參一腳。在情慾的想像,性別的差異上有另外的樂趣。女性在看BL的時候,是建立在一種純潔,自己不在裡面,光是那兩個男的就很萌(眾笑),自己不需要參一腳,可是男性一定要參一腳。性傾向跟他讀的東西是錯位的,男女對於同性戀,角度也都不一樣,這件事是很有趣的。

我比較反骨的地方是我覺得BL都是女性看,我是男性我還看,我覺得很酷(笑)因為我看到的是兩個東西,不只看到女性怎麼想像BL漫畫,也看到男性之間有這些「可能性」,有兩重可以去了解的地方。所以就覺得跟別人不一樣很酷。


Q:現在的美式漫畫漫符,像以前眼冒金星那種好像變少了。反倒日本這邊不斷開發新的漫符,不知道最近有沒有一些手法是老師覺得很新穎,或是大家會去學習的?
A:日本人的集體性在這裡也可以看到。歐美漸漸越來越不想用情感式的東西,這是建立在西方理性的做法。它會對漫符覺得幼稚,或覺得低層,它應該用漫畫來做不一樣的思考,這是一個很大的差異。那漫符的演進,當大家都看太多,就沒有意思了。但漫畫裡面有很重要的就是,為什麼人物的臉不能改變?因為辨識度的問題。漫畫太像,五官風格太統一,所以為什麼日本很多漫畫人物都不換衣服,因為那是讓讀者判定角色的東西。

畫漫畫除了造型,要給他一些招牌動作,或某特定場景的東西。比如說希區考克的電影,他一定會出現在電影的某個地方。對電影迷來說,那個梗本身很重要,他什麼時候出現,以什麼方式出現。在漫畫裡的話就是創作者如何落梗?如何製造某些固定重複出現的東西,製造額外的樂趣,這是一個重要的東西。漫畫符號或情感符號就是其中一個。在歐美有一些東西是透過畫風把它畫得非常醜陋,可是因為它在描寫戰爭、衝突,它就是非常醜陋。所以有些時候他們是透過其他的方式來樹立風格。台灣或日本對可愛的漫畫符號招架力比較低,所以漫符很容易就變成流行元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